【親子教育】微妙的啟發

公元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九日,台灣「中國時報」第二十版,有該報記者稅素芃有關少年教育的一篇特寫報導,題為「不打他,卻體罰的更重!」一文說:

體罰早是中小學教育裡的老話題,而且焦點經常對準著皮肉之痛;其實,令孩子記憶良久、傷害最深、影響也最大的,卻是那無形的、卻無所不在的「精神體罰」。

這種精神體罰包括了口頭的羞辱、當眾的難堪、給過低的分數、剝奪下課時間或團體活動、令孩子邊罰站邊喊「我是壞孩子」、男生到女生大樓去罰跪,以及忽視小朋友的存在、甚且發動全班抵制某個學生……。

這些整學生的怪招,有的是沿用已久,而出於無心;有的卻流於情緒發洩,而刻意設計出來。某些老師相信,盛怒下的動粗不易掌握分寸,傷了人,自己難過外,也不易向家長「交代」,不如「棄武從文」,仍能達到處罰的功效!

許多學生就抱怨:被罰後,耿耿於懷的不是打的多痛,罵的多兇,而是十分「沒面子」,這也就是留給學生的心靈傷害。

「人本教育促進會」籌備會主任史英表示,部分處罰孩子的目的本在「教導」孩子,卻以「示眾」手法造成混淆以致導演出三個後果。

一個是孩子的自尊心被剝奪,至此以嬉皮笑臉、滿不在乎來掩飾羞憤;另個是自信心淪喪,相信自己是比較差勁的;第三就是失去了自主性,完全仰賴別人的處罰來自我約束,不懂得尊重別人與自制。而這也是輔大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王震武所說的毀了孩子的「自我概念」。

由於自我概念好的人,通常較能發揮潛能;反之,會在扭曲的自我認識下,尋求旁門左道的補償,譬如加入幫派等。因此,處罰孩子絕不可連帶塑造「世界不友善,自己不被接納,自己是糟糕」的印象。

板橋國中老師徐文巍是個頗具良好聲譽的老師,她在處理程度差學生態度上,就不是打罵一頓,及責怪孩子不用功,而是給之溫暖、鼓勵,稍有進步便大加讚美。她說:學業成績表現低成就的學生,若再大加呵斥,很可能導致其逃學變壞,不如給他愛的感覺;當孩子愈適應及喜歡學校後,反而會表現得愈好。

雖然並非所有的老師都心存惡意去傷害學生,但退休的板橋國中老師黃彩貞也指出,這類老師多少與其「個性、做人態度」有關。在中小學這重要且稚嫩的成長階段,台灣的師範教育,既非獨立招生,又未建立學校應有的「為人師」風氣,我們的孩子,還要受多少精神體罰呢?

看完之後,覺得是一篇非常符合「教育之道」的好文章。凡是為人師表者,要做到恰到好處,確實很不容易。

在近幾年來,常有很多老師到道場皈依學佛,有人曾問他(她),一個知識份子,為什麼還要學佛呢?他們的答覆是:「我們雖然為人之師表,也不過只學得一些世間教育,運用起來,深深的感覺到太有限了。諸佛菩薩以覺悟者的道理來教導世人,也是一種非常良好的教法,故稱為佛法,是智慧的源泉,所以我們要想做好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做的事情,就必得學佛修行,培養自己的品德,產生智慧,再以智慧去啟發學生……。

這就是教師學佛的原因嗎?或者並不止此,如能再向文殊師利菩薩學習,一旦開啟了自己的智慧辯才,生起了微妙的啟發來教導學生,關於面臨教育的困難,亦即可迎刃而解了。

~幸福童子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