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乘福音6

─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講於新加坡─

各位居士,大家晚安。我們今晚繼續來討論佛法。我們還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討論。今天晚上感激天公沒有下雨,外面都能坐,太好了。

 

煩惱要罷休

問:第一個問題,師傅常說修、修、修,請問該怎麼修?是逆境到來時,戰勝了它就算修了嗎?

答:「修」是講修行的修,我們修行就要斷習氣,要常常發現自己的習氣,有習氣就要修。

修行不是今天修,明天就不修了,明天也要修;明天修了,後天也要修;今年修了,明年還要修,年年都要修,所以叫做修、修、修。

還有當我們碰到煩惱的事情時,你看破放下就自在,所以很多的事情,我們不要去執著,你要罷休,就叫修、修、修。

 

了經義更要行經義

問:一個學佛者,開始就學念心經,適不適合?

答:一個學佛的人,開始就念心經,很好!非常的好!但是我們念心經,還要知道心經的道理。心經的道理是很高深的,我們要了解這高深的道理,再去實行這個道理,是最好的。

 

空生萬有,萬有皆空

問:請師傅解釋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?

答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這是心經裡邊講的。後面兩句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就是前面兩句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的解釋。

要知道一切萬有,所有一切可以看到的,都是色,一切的色相都是空的。假使你說那是空的也不對,因為它也是有的;如果你說這個太空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,但是假使你用一個儀器放在裡面看,就知道「有」的東西太多太多了,例如這個地球上什麼東西都有,那麼我們所看得到一切有的東西,其實到了最後也是空的。比如說,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,這個椅子,你說是空的?還是有的?經典裡面有兩句話,叫做「空依有立,有依空顯」。「空依有立」──「空」必須有「有」,你才能知道是「空」的,比如我原來沒有坐在這裡,我現在坐在這裡了,因為它原來是空的。「有依空顯」,什麼是有的?因為有空的,我才能坐在這裡。所以說「空依有立,有依空顯」。

現在你們看到這個桌子上的花很美麗,那麼這美的花是怎麼來的?是因緣而生的,本來桌上沒有花,因為師傅要來弘法,所以把它佈置起來,就產生了花。若是師傅過兩天走了,花也壞了,就把它丟掉了,花也空了。但是這個花是從那裡來的呢?就是從空來的。本來沒有花,有人從花圃裡採回來;但是花圃中的泥土本來沒有種花,也是空的啊!所以一切空能生萬有,萬有皆空。

 

要勝解不可誤解

問:請問師傅,施主供養出家眾名牌手錶、金鍊,或是日常零食,是不是如法?會不會有功德?這會不會助長出家眾貪於享受,不修行辦道,不弘法利生,只知天天等待施主來供養他們?

答:出家人啊!是不應該過份的享受,我們衣食住行恰到好處就可以,不應當享受,享受就叫非法。但是施主他有這麼一點供養布施心,認為供養最好的東西,才表示他的恭敬心,出家人也不好拒絕他。施主財施,出家人要有法施,所以出家人自己要修行辦道,弘法利生,要知道佛法;如果出家人只接受信施的供養,不修行辦道,弘法利生,那實在是不好!

修行人啊!最好要做到了三心,去四相。什麼叫做「了三心」呢?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不可得。什麼叫「去四相」呢?要修到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。只要你做到了三心,去四相,做到真正的空了,並且行菩薩道,那麼施主不管布施什麼東西,你都能夠消化。

如果出家人沒有修行,在家居士供養他,使他貪心,今天供養他手錶,明天還希望供養他珍珠項鍊,那麼像這樣起了貪心,是一點功德都沒有。所以說修行人如果不修行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

但是道理雖然是這樣子,別人修行不修行是他的事情,與我沒有關係。六祖檀經有一句話說,我見他人非,他非我不非,我非便是過。也許別人修行修得很好,我不知道,我憑自己的眾生心亂想亂猜來批評別人,這個罪過也是很大。佛教講因果,個人所造的因果是個人承擔,與他人無關;如果與你自己沒有關係,你隨便參與批評、議論、毀謗是非,這樣罪過也是很大的。

聖開在二十多年前的時,發生這麼一個故事,現在講給你們聽;有一天我搭車子,和一個乘客坐在一起,就聊起佛教來了。前面乘客座,另外一個人聽到我們講話,他聽了也很高興,他就說:「師傅啊!我以前也是佛教徒。」

我就問他:「難道你現在就不是佛教徒了嗎?」

他說:「說來話長。」

我說:「沒關係,既然你現在叫我一聲師傅,你就講給我聽一聽啊!」

他說:「哦!有一年啊!我到一處名山,那個道場很大,我去拜佛回來的時候,就把佛像燒掉了。」

我說:「奇怪呀!既然你去拜佛,怎麼把家裡的佛像燒掉了呢?」

他說:「師傅!你不知道啊!唉呀!我拜佛出來,就看到旁邊的一個大殿門口,有一個和尚跟一位小姐在那裡講話,哇!講到笑得合不攏嘴來,在那裡好高興!我看到就一氣!和尚怎麼能跟小姐在大庭廣眾笑得那個樣子!我就生氣了!」

我說:「你應當生勝解心,應該說那個出家人真會講佛法,講得那個信徒好高興,好高興!你為什麼不這麼想呢?!你不但不勝解,你還誤解、謬解,別人心裡面都沒有那麼想、沒有那麼做,你說他們兩個談到那麼高興,到底談些什麼呢?看她高興,你不高興了,你不歡喜,你可以去問問她:『小姐,你為什麼這麼高興呀?』你不去問她,你一氣回家把家裡的佛像、香堂,都拆掉、燒掉了,你這樣要下地獄!下地獄!」

我說:「你這樣害了你自己,你自己的眼根不修行,別人在那裡講話,也許他們六根清淨,你看到了,你眼睛不淨、耳根不淨,你搞不清楚,就隨便批評、毀謗別人,一定下地獄!」

他一聽,站起來馬上跪在地上說:「師傅!那怎麼辦呢?」

我說:「本來你是要下地獄的,你已經叫一聲師傅,有功德了,師傅跟你講,你回去趕快把家裡的佛像、香堂恢復起來,每天要好好做早晚功課,好好懺悔,學佛修行。」

所以,你這個問題,同樣的,你不要誤解,你不知道別人供養出家人是什麼因緣,你誤解了,也是自己不好。

 

清淨清淨再清淨

問:為何有人說,了解「三法印」以後,人可生活得更有意義,進而消除一切的痛苦?

答:「三法印」,就是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寂靜涅槃。

什麼叫法印?就是說要知道你做得如法不如法?你所講的如法不如法?有一個東西好像一把尺,你量了,印證是如法,就叫「法印」。三法印:諸行無常──世間沒有那一種法是有常;諸法無我─沒有那一種法是有我,叫諸法無我;唯有自己心清淨,再清淨,再清淨,清淨到入涅槃了,那就是究竟的快樂──寂靜涅槃。由於你自己知道了三種的印證,你自己能夠做到,當然就能得到快樂。

 

五蘊皆空度煩惱

問:在了解「五蘊」的意義之後,一個人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?請師傅打個比喻。

答;所謂五蘊,「蘊」是蘊藏,聚集在心裡邊的,叫做「蘊」。「五蘊」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這個「色」是我們看到的顏色:青黃赤白等;形色:長短方圓等,以及一切有質礙的東西等,那麼眼睛看得到的,本來沒有藏在心裡面,不叫做蘊,可是我們到處跑,因為眼睛好像照相機一樣,很多很多不應該的東西都照進來,藏在心裡面,聚集在這裡生煩惱了,所以就叫「色蘊」。

還有「受」,什麼叫做「受」?「受」就是感受。到了一個地方,受到別人誤會了,別人罵我,甚至於打我,這個氣沒有地方出了,就藏在心裡面生煩惱,這就叫做「受蘊」。因為色蘊、受蘊的關係,就常常在「想」,怎麼想呢?想過去,想將來,一切都想,想入非非也想,就叫做「想蘊」。想蘊是自己在想,別人看不到你在想什麼。

「行」呢?行是運行,是一種動象,前一念過去,後一念生起,好比海水,波浪起伏不斷,這也是別人看不到的,你心裡在想:唉呀!我有煩惱,我想要自殺,要去買刀,要去買毒藥……別人看不到,你自己一直想,一直想,叫「行蘊」。

還有「識蘊」,識蘊就是一切的分別、分辦,你看到他好、他壞、他美、他醜……一切的分別相,自己擺在心裡邊生煩惱。

所以,一般眾生常常因這五蘊不空,心裡邊常常生起無明,生起了一切的煩惱。學佛的人要修到五蘊皆空,要把剛才講的五蘊,蘊藏在心裡面的煩惱空掉,就叫五蘊皆空。五蘊皆空以後,就能做到「常樂我淨」,常常都感到自己很清淨,這樣子修行就很快樂。所以,五蘊皆空,就是心裡邊要把一切的煩惱度掉,心裡邊的內眾生,要把它空掉就對了。

~聖開導師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