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清涼園】利人即利己

「行菩薩道,利人利己」,有人說菩薩是無我的,布施不求回報,為什麼還要想到利己呢?「利己謂之道,利人謂之德;利己利人謂之道德」,菩薩行道,必須先自我充實,才有能力幫助別人。況且菩薩之利,並非自私自利,而是於利益他人的同時,無形中自己也獲益良多。釋迦牟尼佛往昔因地行菩薩道時,捨身捨命,為眾生布施身骨血肉,看起來他是犧牲,但這種無我布施及忍辱的功夫,卻是他更快成就佛道的增上緣,所以在不求利中而得大利。

越是出自誠心,不求回報的布施利人,其感應的福報也就越大,倘能如聖者做到無住無相,三輪體空,內心毫不染著的布施,其福德更是無量無邊,所以金剛經裏云:「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無相布施,福報是最廣大而無漏的。

相反的,自私並不是獲福的方法,想要損人以利己的行為,往往是招來更多的禍患。舉凡人世間的殺、盜、淫、妄種種惡行,莫不是由人類的自私貪欲所引起,為利益相爭而鬥訟紛擾,爭戰殺伐,其結果是造成無數的苦難。

況且在這個世界上,越自私的人越不快樂。因為凡事只考慮自己者,處處要求別人,只要稍不如己意,很容易就激發不滿的情緒,自己受苦,旁人亦跟著遭殃,人緣受損,福報遠離,快樂也就難尋。況且太過執著私利,常與人斤斤計較,深怕吃虧,時時提防,甚至疑神疑鬼,心胸無法放寬,不知不覺已劃地自限,不能與人融合共處,侷限於狹隘的世界裏,快樂焉能久長?

究竟的利己,應從利人中求。我們常說: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能夠不為私利而為別人付出,自己也會感到很歡喜快樂。社會上有很多肢體殘障,命運苦厄的人,他們之所以走出自卑自憐,自怨自艾的陰影,甚至感覺自己活得很有意義,就是因為他們不僅謀求自立,還能更進一步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。如由盲人組成,專門為病榻上的植物人服務的「秋風會」就是一例。其他曾聽聞的,還有許多殘障朋友,他們突破身心的障礙,轉而去協助其他有困難的人;也有本身並不富裕,卻願意即使撿破爛,也要盡己之力去救濟他人的人。這些人因為本身的不幸,更能切身體會他人的痛苦,將此化為更強的助人的動力,確是極難能可貴的。

佛說世間有四種人,第一種人是今生很有福報,又能繼續惠施修福的人,他不但現今有福,將來福報更增,所以是從光明入光明的人;第二種人今生雖然有福,但慳貪吝嗇,不肯布施,他的福報不會長久,將來死遭窮困之報,所以是從光明入黑暗的人;第三種人今世雖然福薄,卻懂得盡力布施,以種種方便行善,他的善行將使福報增長,總有一天能脫離困厄,所以是從黑暗入光明的人;第四種人則是今世已經無福,卻仍不知修福,貪吝執著,是最可憐的,從黑暗又入黑暗的人。

所以即使是有不幸的際遇,只要懂得把握今生,修福修慧,能夠走出黑暗,創造光明,因緣終會改變,未來仍有美好的希望,這就是做到了利人而又利己。

自私者無利,心寬者福廣,誠所謂「待人寬一分是福,利人實利己的根基。」有不幸厄運的人,只要修行懺悔,行善向上,終有脫離困厄的一天;而原即擁有幸福的人,更應珍惜福報因緣,積極修福修慧,廣行利人,才能從光明再入光明,福慧永遠增長。

~ 修安~